1.對于生產性毒物有哪些接觸機會?
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主要有以下操作或生產環節有接觸到毒物,例如原材料的開采與提煉,加料和出料;成品的處理、包裝;材料的加工、搬運、儲藏;化學反應控制不當或加料失誤而引起冒鍋和沖料,儲存氣態化學物鋼瓶的泄漏,作業人員進入反應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輸送管道或出料口發生堵塞,廢料的處理和回收,化學物的采樣和分析,設備的保養、檢修等。
此外,有些作業雖未應用有毒物質,但在一定條件下亦有機會接觸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機物堆積且通風不良的場所(地窖、礦井下的廢巷、化糞池、腌菜池等)作業接觸硫化氫,含砷礦渣的酸化或加水處理時接觸砷化氫而致急性中毒者常見文獻報告。
2.生產性毒物有哪些健康危害?
進入機體的毒物或其代謝產物在接觸間隔期內,如不能完全排出則會逐漸蓄積于體內,這種蓄積作用是引起慢性中毒的物質基礎。當毒物的蓄積部位與其靶器官一致時,則易發生慢性中毒,例如有機汞化合物蓄積于腦組織,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損害。非其毒作用靶器官的蓄積部位則稱為該毒物的“儲存庫”,如鉛蓄積于骨骼內。儲存庫內的毒物處于相對無活性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屬保護機制,對毒性危害起緩沖作用。但在某些條件下,如感染、服用酸性藥物等,體內平衡狀態被打破時,庫內的毒物可釋放入血液,有可能誘發或加重毒性反應。
有些毒物因其代謝迅速,停止接觸后,體內的含量很快降低,難以檢出;但反復接觸,因損傷蓄積,仍可引起慢性中毒。例如反復接觸低濃度有機磷農藥,由于每次接觸所致的膽堿酯酶活力輕微抑制的疊加作用,最終引起酶活性明顯抑制,而呈現所謂的功能蓄積。
3.生產性毒物的預防控制措施有哪些?
職業中毒的病因是職業環境中的生產性毒物,故預防職業中毒必須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從根本上消除、控制或盡可能減少毒物對職工的危害。應遵循“三級預防”原則,推行“清潔生產”,重點做好“前期預防”。具體控制措施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根除毒物
從生產工藝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質,可用無毒或低毒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例如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無汞儀表代替汞儀表,使用苯作為溶劑或稀釋劑的油漆,其稀料改為二甲苯等。但替代物不能影響產品質量,并需經毒理學評價,其實際危害性較小方可應用。因工藝要求必須使用高毒原料時,應強化通風排毒措施,實行特殊管理。
降低毒物濃度
減少人體接觸毒物水平,以保證不對接觸者產生明顯健康危害是預防職業中毒的關鍵。其中心環節是加強技術革新和通風排毒措施,將環境中毒物濃度控制在最高容許濃度以下。
技術革新:對生產有毒物質的作業,原則上應盡可能采取密閉生產,清楚毒物逸散的條件。應用先進的技術和工藝,盡可能采取遙控或程序控制,最大限度的減少操作者接觸毒物的機會。
通風排毒:在有毒物質生產過程中,如密閉不嚴或條件不許可,仍有毒物逸散入作業環境空氣中時,應采用局部通風排毒系統,將毒物排出。其中最常用的為局部抽出式通風。
工藝、建筑布局
生產工序的布局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需要,而且應符合職業衛生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業,應根據毒物的毒性、濃度和接觸人數等對作業區實行區分隔離,以免產生疊加影響。有害物質發生源,應布置在下風側;如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內時,放散有毒氣體的生產工藝過程應布置在建筑物的上層。對容易積存或被吸附的毒物如汞,可產生有毒粉塵飛揚的廠房,建筑物結構表面應符合有關衛生要求,防止沾積塵毒及二次飛揚。
個體防護
是預防職業中毒的重要輔助措施。個體防護用品包括呼吸防護器、防護帽、防護眼鏡、防護面罩、防護服和皮膚防護用品等。選擇個人防護用品應注意其防護特性和效能。在使用時,應對使用者加以培訓;平時經常保持良好的維護,才能很好發揮效用。
職業衛生服務
健全的職業衛生服務在預防職業中毒中極為重要,職業衛生人員除積極參與以上工作外,應對作業場所空氣中毒物濃度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測和監督;對接觸有毒物質的人群實施健康監護,認真做好上崗前和定期健康檢查,排除職業禁忌,發現早期的健康損害,并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
1.對于生產性粉塵有哪些暴露機會?
礦山開采、鑿巖、爆破、運輸、隧道開鑿、筑路等;冶金工業中的原材料準備、礦石粉碎、篩分、配料等;機械鑄造工業中原材料破碎、配料、清砂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陶瓷等工業的原料加工;皮毛、紡織工業的原料處理;化學工業中固體原料處理加工、包裝物品等生產過程。凡防塵措施不夠完善,均可能有大量粉塵外逸,污染生產環境。
2.生產性粉塵有什么健康危害?
所有不溶或難溶的粉塵對身體都是有害的,生產性粉塵根據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點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
1.呼吸系統疾。
塵肺:在生產環境中長期吸入粉塵導致的以肺纖維化為主的一類疾病。
粉塵沉著癥:有些生產性粉塵(如錫、鋇、鐵等)吸入后,沉積于肺組織中,呈現一般異物反應,可繼發輕微的纖維性改變,對健康無明顯危害,脫離粉塵作業后,病變無進展,X線胸片陰影可逐漸消退。
有機粉塵引起的肺部病變:吸入棉、亞麻、大麻等粉塵可引起棉塵癥;吸入被霉菌、細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機粉塵可引起職業性變態反應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纖維粉塵可引起非特異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呼吸系統腫瘤:石棉、放射性礦物、鎳、鉻、砷等粉塵均可致肺部腫瘤。
粉塵性支氣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等。
2.局部作用
粉塵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進、粘膜下毛細血管擴張、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塵,久之釀成肥大性病變,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細胞營養不足,終造成萎縮性病變,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體表長期接觸粉塵還可導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膿皮病。金屬磨料可引起角膜損傷、渾濁。瀝青粉塵可引起光感性皮炎
建設項目職業病因素,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職業檢測與評價,職業病評價,工貿企業三級安全標準化評審